张荣发传奇(中)
其中一个极致创新是,他 不但让长荣帮助台湾制造业的客户收集中东的市场情报,还帮企业去中东市场推销并争取订单,继而水到渠成地独享了这些订单的运输。
靠着这种让客户无法拒绝的竞争优势,本来就在本土具有主场优势的长荣航运,不但在中东航线撕开口子,还乘胜追击,再开中南美航线,持续实现着航线和业务规模的扩张。
不断走向更深更远的过程中,张荣发意识到集装箱才是海运业的未来。于是,1972年,他作出改变长荣和台湾海运业的重要决定:逐步退出杂货船散装运输,向大型集装箱船升级。
在常规思维中,大型集装箱海运必须是规模足够大的公司才可以去发展。因此,张荣发的决定遭到包括股东在内的一致反对,甚至有人嘲笑:“这么小的公司也想做货柜船?”
面对质疑,张荣发闷声前进,持续运用已有的业务基础和行业信誉,既有节奏地从杂货散装船退出,也不断租来大型集装箱船,同时还不断新开支撑集装箱业务的国际航线,强力推动长荣“新陈代谢”,走向深蓝。
1975年,长荣实现了台湾至美国东海岸定期航线的首航;1977年,长荣开辟了欧洲航线,与远东船公会短兵相接,把市场争夺战打到对方的大门前;到1979年,张荣发已完成长荣彻底的脱胎换骨,实现了所有定期航线的全面集装箱化。
改变世界航运格局
当张荣发历经7年征战,让长荣走进全面集装箱化新时代时,世界海运的集装箱时代也如他所料地到来了。这崭新的局面,让准备好了的他和长荣,一起站到了全球海运的大风口上。
进入20世纪80年代,靠集装箱拿到全球海运新时代入场券的张荣发,开始从经营效率和业务创新上谋求弯道超车,长荣航运也因此完成了一次次创新改变航运业历史的壮举。
1981年,张荣发决定向东西双向的全集装箱定期航线迈进。东西双向,定期航线,这是人类海运史上还是从来没有过的事,而在当时的市场情况下,要实现这个定期航线,简直是痴人说梦。比如,到哪里找到那么多的货物来满足运力,就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这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但眼睁睁看着张荣发做大,不断被吞噬着市场的远东船公会,还是非常紧张于张荣发的这个计划。
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后,远东船公会开始不择手段攻击张荣发,试图破坏他的进击。他们大肆制造舆论,宣称高速扩张已经让长荣不堪重负,如果开辟环球双向定期航线,必将一败涂地。被现实局限了想象力,并且一样看不惯张荣发的很多国际同行,也纷纷站队远东船公会:
亚洲的张荣发已经疯了,我们坐等他的破产吧。
张荣发将这段历程形容为“最辛苦的挑战”,但他依然咬定目标不放松,坚信这是大势所趋。他一方面稳定军心,告诉员工和伙伴“切勿自乱阵脚”;一方面从各环节入手,调查研究并优化设计东西双向航线开起来以后,将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有可能的解决方案。
毕其功于一役之下,1982年,张荣发投下重金一次性订购了24艘新集装箱船。1983年,长荣海运打破欧美垄断,正式开辟了大西洋航线,成为首家横越大西洋的亚洲船公司。
1984年,张荣发终于给世界航运业一个历史大改变:将东西双向航线改为环球航线。此前被业界认为不可能的东西双向定期航线,不但被他做成了现实,而且更加有效率。
当时长荣海运已开设由中国台湾到美国、中国台湾到欧洲、中国台湾到中东等众多航线,但其运作模式都是,两地直线往返,全世界其他同行也都是如此。这个模式下,去程货满仓,但回程往往货源不足,甚至空船,造成了运力的巨大浪费。
全球航运界都在努力思考解决这个难题,但却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偶然间,看着桌上地球仪沉思这个问题的张荣发,突然地一个转念,改变了这一切。
“地球是圆的,为什么不打破两地定点直航的做法,让船从台湾到美国,再从美国到欧洲,从欧洲到中东,从中东返回台湾,如此绕地球一圈地持续运转。只要这些定点之间有货物可载,即可解决空船浪费问题。而且,倘若这个办法可行,以往要三条船才能航行美国、欧洲、中东三个地方,如今则只需一条船就可以了。”
被此灵感大为振奋的张荣发,即时展开深入调查,探究三地之间的货源是否能够支持这一理念。调查的结果让他更加振奋:欧美航线的收、发货人,有90%是相同的。
这就是说,让一条船绕着地球跑的模式,是行得通的。
1984年,张荣发把这个新模式付诸了实践,人类的海运历史再度被他改写。
改变的效果马上显现出来,过去三条船跑美国、欧洲、中东三条航线,每天需要140吨燃油、57名船员。环球航线开航后,一条船每天只要70吨燃油、17名船员,就能一趟走完上述三条航线,而且还不必重复靠港,又节省了一笔码头买路钱。
这个突破性的创举,让长荣的竞争力大增。到1985年之前,订购船只到位时,张荣发已不可撼动地成为了全球海运的新王者,也是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航运企业。
“从最初的600TEU,到率先做1200TEU,全世界的眼睛都亮了。”张荣发曾在访问时激动地回忆: “打破FEFC的统治地位给了我巨大的成就感。”
飞向天空
1988年,台湾正式发布了开放民营航空业的政策。
稳坐“海上霸主”宝座的张荣发,决定从海上飞向天空。当年9月1日,长荣海运20周年的庆典上,他向来自全球的分公司和代理商们宣布他的新构想——进军航空业。
当时,两岸航空公司的服务都停留在很低层次,甚至一直名列“世界最差航空公司”之内。张荣发因此强调,要把长荣海运的管理与服务经验延伸至天空,提高两岸航空服务品质,增加就业机会,建立华人航空公司的新声誉。
1989年10月,张荣发正式成立了长荣航空公司,并与美国波音公司及麦道道格拉斯签订了购买26架飞机合约总金额达36亿美元的协议,由此迈开飞翔之旅。
但事情的难度大大超出他的想象。
台湾当局明面上支持私人进入航空业,暗地里却充满各种势力的博弈。长荣航空的组建申请提交后,先是迟迟得不到批准回复,之后又以“飞行安全为由”被告知只能先申请航空货运。
有信心战胜市场困难的张荣发,不够信心改变台湾当局的决定。他的一个习惯是,全力以赴去做一件事,可一旦觉得成功无望,无论此前付出多大代价都会马上放弃。他说:
“一旦失败,我不会陷入其中。交女朋友也一样,一旦人家不愿意,就要立即甩开!”
于是,一连串挫败后的张荣发决定就此退出航空业。他召集专做航空项目的主管举行会议,称已做好准备,为已投入两三亿元新台币的亏损买单,然后退出航空计划。
他含恨对下属们说:“长荣航空所遭遇的困难,不是凭着竞争实力可以解决的,公司的决定是不得已的选择。”会场上,一些为长荣航空忙碌了一年或者几个月的高管们,有人哭泣,有人不平,但更多人是不服输、不服气。
在糟糕的心情中散会并度过一天后,第二天刚刚上班,年轻的高管们自发地集体出现在张荣发的办公室,恳请他继续航空事业。他们表示,要不计回报,跟他一起拼到底。
张荣发仔细考虑了两天,最后改变决定,继续做长荣航空。
1991年6月24日,经过将近两年的努力,长荣航空终于拿到了“民用航空运输业许可证”。7月1日,长荣航空的航班终于飞向了蓝天,写下台湾民营航空的第一页。
此后,张荣发和团队把长荣海运先进的管理悉数改良应用到长荣航空上,并快速以全新机队和全新服务,打造出全新的品牌。期间,他亲自面试了第一批空服人员,亲自建立了所有定位电话只响一声铃就要有人接的服务体系,同时还在全球首创了后来引发全球同行跟随的“第四舱”——介于头等舱和经济舱之间的豪华经济舱。
成立后的三年内,长荣航空就陆续开通了亚、欧、美、澳等大洲等30多条航线,创造了全球新成立航空公司的最好成绩,并与台湾老牌航空巨头华航并列为台湾两大航空公司。
2002年,长荣航空在台湾上市。称霸海上的张荣发,在更加浩瀚的天空,也拥有了一片自己的灿烂天空。到2008年8月,长荣航空机队较之前几乎增加了一倍达到54架,成为台湾地区消费者心目中的国际航线第一品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