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民粹毁掉了100多年前人们向往的移民大国。
对今天的世界来说,若有人想要移民,首选一定是美加澳欧。
一百年前,若有人想移民,会想到谁呢?除美国外,不是加拿大,不是澳大利亚,而是当时令全世界神往的另一个大国---阿根廷。
与今天的默默无闻相比,那时的阿根廷风光得一塌糊涂。
在南美,阿根廷国土面积仅次于巴西,幅员辽阔,土地富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农业和畜牧业发达,被称为“世界的粮仓和肉库”。 在自然条件上,阿根廷得天独厚。
从16世纪起,西班牙殖民者发现了阿根廷,开始长期殖民,并带来了当时西欧的先进文明。
17世纪阿根廷摆脱西班牙的统治,获得了独立,并与当时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国建立了紧密的贸易关系。资源丰富的阿根廷向英国大量出口矿产和农产品,获得了可观的财富,国民生活过得非常滋润。
与此同时阿根廷受益于大航海时代的全球贸易,靠着与智利共同控制的麦哲伦海峡,对美欧贸易往来的船只收取不菲的通行费,获得了极大的经济收益。
资源丰富、经济繁荣,阿根廷的日子过得相当舒适,吊打当时一众欧洲强国,国民收入超过老牌资本主义强国法国,经济实力全球排行第八。
上天给了阿根廷无限垂青,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带领阿根廷步入西化的殖民者是西班牙。不同于大英帝国的经验主义,西班牙文化传统中混合着拉丁的理性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激情色彩,追求财富的实用短视远大于文明的复制培育。
资源丰富、 农业发达的阿根 廷,没有来得及建立完善的工业体系,就患上了典型的拉美综合征。
20世纪上半叶,阿根廷国内军事政变频发,不同的军事势力争权夺利。
1946年,阿根廷迎来了自此改变国运的人物。
这一年,职业军人贝隆将军当选阿根廷总统。出生于农民家庭的贝隆对社会底层人民怀有天然的深厚感情,一直希望建立一个更加平等公平的社会。当机会来临时,贝隆开始对阿根廷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和所有同一类型的政治人物一样,贝隆大力推行平均主义。
没收英美两国在阿根廷的大部分资产,将其收归国有;拒绝偿还阿根廷欠下的外债,进行赖账;对国内的资本家驱赶或征收重税,用来给工人发放高福利;采取闭关锁国的做法,制造贸易壁垒,征收高额关税。
贝隆推行的政策受到社会底层人员的欢迎,为他赢得了更多的支持。然而,它的政策与市场经济要求背道而驰,严重打击了国内资本和出口贸易。
非常依赖国际贸易的阿根廷很快尝到了苦果,经济恶化,国民收入下降,社会福利难以为继。此时贝隆没有反思原因,却顺手用起了其他国家惯用的手法---开动印钞机,滥印钞票。结果自然迎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阿根廷经济急剧下滑。
毫无章法的贝隆,在后来的军事政变中被迫下台。贝隆示好社会底层的政策开了一个坏头,后来的正府为了讨好选民,被迫让先前很多违反经济规律的政策延续。阿根廷就这样在窠臼中不得脱身,经济再也没有回归史上的那份荣耀。
总结世界发展经验可以看到,一个富裕的国家走向衰败,多半都是自己胡乱折腾造成的后果。这类教训举不胜举,南非、委内瑞拉、津巴布韦、伊琅、古吧、土耳其,还有好多其它国家正在排队的路上。
贝隆的行为,在世界很多其它国家都能发现同样的影子,这些曾经富裕的国家的大好前途,都在那些无知无畏或者自信满满以为自己无所不能的领导人手中无一例外地被断送,国运被彻底改变。
20世纪的阿根廷,百年之中有近七十年都处在军人政府的把持之下,在历史的循环中浑浑噩噩,再也没能够走出来。
本来可能就这么平平淡淡,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位奇葩总统在世界上掀起了不小的水花。
与好心办坏事的贝隆不同,这位阿根廷总统却是为了自己的权位玩弄权术铤而走险。
1981年,阿根廷通货膨胀率高达600%以上,经济非常不好,国内掀起了长期大罢工,阿根廷军政府毫无作为,受到人民的唾弃与憎恶。工程兵司令出身的总统加尔铁里面对严重的国内经济问题束手无策,而且其本人也是践踏人权与贪腐的人物之一。
为了能继续坐稳自己的位子,加尔铁里想到可以发动一场信心十足的马岛战役,借收复国土之名,以胜利来转移公众的焦点,缓解国内危机,将民愤化为民粹,保住自己的大位。
面对阿根廷国内火烧眉毛的经济危机,总统加尔铁里需要人民忘记国家背负的巨额国债、忘记高通货膨胀率,需要祸水外引通过对外战争转移国内矛盾。
1982年4月2日,加尔铁里正府在两天内组织起一支规模庞大的特混舰队,悍然发动了著名的马岛战争。
加尔铁里认为阿根廷拥有南美洲规模最大的海军,马岛距离英国本土太远,二战后大英帝国实力日益不济,而且3年前刚上台的撒切尔夫人正被一系列国内外难题搞得焦头烂额,无暇分身,也没有胆量做出军事回击。
此外,加尔铁里觉得此时的阿根廷跟美国、法国正处于“蜜月期”,就算是英国敢于开战,两国也不会出手相助,阿根廷基本胜券在握。
果然,英国在马岛的防守力量薄弱,阿根廷军队仅遭遇轻微抵抗,便占领马岛全境。一时阿根廷国内民族热情高涨,加尔铁里成为了民族英雄,军政府成功获得了民众的拥护。
然而,加尔铁里低估了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维护主权的意志,也高估了自己在美法两国总统眼中的重要性。就在阿根廷人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撒切尔夫人迅速获得议会的授权,并抽调海军总兵力的2/3组成了远征军,万里行军攻击阿根廷、收复马岛。
在议会演讲时,撒切尔夫人慷慨陈词,声称“福克兰群岛已成为我的生命、我的血液”,发誓不收回马岛绝不罢手。
二战后英国早已失去世界霸主的地位,曾经天下无敌的皇家海军由于国力削弱,实力一落千丈。但这个成熟的民族迅速从昔日日不落的梦境中走出来,走上了紧跟美国的务实外交之路。
经过激烈和艰苦的争夺战后,长途奔波的英军夺回了马岛的控制权。最终长达74天的马岛战争付出死亡人数:阿军649人、英军255人、福克兰居民3人。
马岛战争对双方的政治影响是巨大的。
马岛之战的胜利,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横扫英国,以首相撒切尔夫人为首的政府权威得到了空前加强,并帮助英国保守党赢得了1983年的谱选。
阿根廷的战败导致了更大规模的反政府运动,最后军正府倒台。加尔铁里操弄民粹和打鸡血做赌注,最终失算,次年被逮捕并交由军事法庭审判。
加尔铁里军正府挑动战争转移焦点的行为,在其他某些国家比比皆是:委内瑞拉仇美、伊琅反美、南非排白,等等,如出一辙,异曲同工,结果都无一例外,于事无补,反而弄巧成拙,自取其辱。
虽然阿根廷仍未放弃对马岛的主权要求,但自此后再也不敢打马岛的主意了。
马岛之战的失利,让阿根廷民众的屈辱和怒火积压心中。四年后的墨西哥世界杯上,阿根廷人的这股情绪再次宣泄。1/4决赛中英格兰与阿根廷狭路相逢,最终凭借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将阿根廷送入了半决赛,并最终夺得冠军。
虽然阿根廷赢得不够光彩,但情绪上脑的阿根廷人毫不在乎,只要赢了就行。这和四年前加尔铁里转移国内矛盾的套路似乎别无二致。
今天人们谈到阿根廷,会想到足球和探戈,已与富裕发达无关。
阿根廷倒退回发展中国家后,再也没有跨过中等国家收入陷阱。阿根廷走过的路,也是世界上其他某些富裕国家由盛及衰同样的路,背后的原因基本类似。
违反经济发展规律,胡乱作为,把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烂,在拉美综合征的怪圈里始终走不出来。每逢世界经济低迷,阿根廷的经济便会出现更严重的症状。
无论是加尔铁里的旁门左道,还是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始终未能从根本上救治这个民族。而这就是典型的“民粹主义”。
正如《什么是民粹主义?》一书中说到:他们强硬而富有煽动力,鼓吹极端的理念和政策,宣称代表底层民众,诉诸民众被漠视的利益和压抑的愤怒····却常常将国家带入深渊。
然而,回溯过去,“民粹主义”所引发的矛盾已不只是口头的争锋,甚至点燃了行动的火苗。发生在国内外的无数起事件,再次说明,它的能量超乎想象。 但,它经常被滥用,很多人更常常分不清究竟什么是民粹主义。以至于无法形成系统的认知。(转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