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情人安娜:我这辈子生活得像是一只野狗(中)
1918年郭沫若升入九洲帝国大学,安娜独自承担了全部家务,让郭沫若安心完成学业,为了生计,郭沫若课余在简陋的环境中拼命写作译书,补贴家用。
数年后,郭沫若译作巨著《浮士德》出版,郭沫若在首页写道:
Anna:此书费了十年的光阴才译成了。这是我们十年来生活的纪念。
第二页上则用德语写着:献给我永远的恋人安娜。
1921年,郭沫若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女神》,《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闻一多在《〈女神〉之时代精神》说:五四时期的青年“心里只塞满了叫不出的苦,喊不尽的哀。他们的心也快塞破了。
忽地一个人用海涛的音调,雷霆的声响替他们全盘唱出来了,至这个人便是郭沫若。”
在集中,他把安娜比做维纳斯,《女神》中所收的《新月与白云》、《死的诱惑》、《别离》、《维纳斯》,都是为安娜所做。
郭沫若后来回忆说:
“有和她的恋爱发生,我的作诗的欲望才认真地发生出来。”
从1916年到1937年,郭沫若与安娜共同生活了21年。
21年中相亲相爱,却终未能白头偕老。
两人共同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养育了四男一女。
这一段时期,是郭沫若文学创作的高峰期,也为他成为诗人、历史学家、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郭沫若与安娜及子女
而此时在四川乐山沙湾老家的张琼华,辗转从别人口中听到这个消息后,只能坚韧地抹一把泪,一如既往地孝敬着公婆。
在漫长的烟火生活中,总有一些情感的小涟漪泛散开来。
1923年,郭沫若从日本九洲帝国大学毕业后,带着安娜和刚出生的三子回国到达上海,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郭沫若后来回忆道:
“我的日本老婆自从回到上海以后,她便很少有开朗的日子,生活自然是和她所想象的‘幸福’完全背驰。”
不久安娜因为生活拮据,语言不通,回到日本,后又来到中国,一个家庭在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之间飘摇辗转。
3
现代的婚姻爱情专家都不赞成两地分居,距离产生不了美,会产生小三小四。
歌中唱道:男人久不见莲花,就会觉得牡丹美。
郭沫若在黑夜中,一次次跌碎了酒杯。
1925年春,郭沫若和几个朋友到杭州游玩,其中一个朋友约了正在杭州女师读书的表妹一起游玩。
这个年轻美貌性格活泼的18岁表妹名叫徐亦定,与王映霞(郁达夫之妻)是同班同学。
江山市心街经堂右巷徐亦定祖宅
几天之后,徐亦定接到一封寄自上海的信,信中写了那天一起西湖游玩的事,并附了两首诗,写信的人正是郭沫若。
徐亦定知道郭沫若已有日本太太和几个孩子,但无法阻挡青春少女对风流才子浪漫诗人的向往。
那年暑假,徐亦定接受郭沫若的邀请,一起在风景如画的杭州南高峰上的烟霞洞度过了一个开心的暑假。
烟霞洞确实是一个爱情圣地,郁达夫那篇著名的爱情小说《迟桂花》就在这里创作,胡适在烟霞洞养病期间,也和曹诚英(曹珮声)发生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徐志摩在探望胡适期间,在烟霞洞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这年头活着不易》。
当然,西湖边从最早的白娘子开始,这些凄美爱情同样都没有美好的结局。
1927年4月1日,郭沫若在上海由创造社出版部出版了诗集《瓶》,以后又数次再版,销路颇畅。
《瓶》收录了郭沫若42首长短不一的诗,诗集自始自终都围绕着西子湖畔的相思爱恋,字里行间,许多地方都能见到徐亦定的倩影。
诗集的最后一首的最后一句是:
“我醒来向我的四周看时,一个破了的花瓶倒在墓前。”
《瓶》的“附记”是郁达夫所作,时间是1926年3月10日,附记中写道:
“这抒情诗42首,还是去年的作品。
他(郭沫若)本来不愿意发表,是我硬把它们拿来发表的。”
当时王映霞在给郁达夫的信中写道:
“别人都会在文章中称赞自己的妻子、爱人,只有你,一结婚后便无声无息,就像世界上已经没有了这个人一样,
做你的妻子,倒不如做个被你的朋友遗弃了的爱人来得值得,就如徐亦定一样。”
信中所说的“你的朋友”就是指郭沫若。
徐亦定于1928年与成方吾的侄子绍宗在上海结婚。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离开上海到江西上饶师范教书。
解放后徐亦定调回南昌七中。
1970年绍宗病故后,徐亦定回江山老家与母亲同住。
1992年1月,王映霞介绍上海文史馆的一个人去采访徐亦定,却被她婉拒。
徐亦定在给王映霞的信中写道:
“你说上海文史馆有一位同志拟来江山访问我,我不知道他要问我些什么?
如果他提的问题我无可奉告,岂不徒劳往返,你说是吗?
郭老已作古,在历史长河中像这样微不足道的事情,恐怕比恒河沙数还要多得多,我们还是不要管它吧。”
时间真的是一把杀猪刀。
生命不息,折腾不已,很多人的遇见,只是为了分离。
4
1926年,任广东大学(后改名中山大学)文科学长的郭沫若投笔从戎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
在南昌起义途中,郭沫若又有了一个红颜知己,名叫安琳。
安琳本名彭漪兰,安徽芜湖人,曾就读于广州中山大学。
北伐期间在武汉郭沫若领导的政治部工作,任妇女股干事,大革命后跟随郭沫若参加了南昌起义,同胡兰畦、谢冰莹、赵一曼、张瑞华一样,安琳也是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开出来的一朵铿锵玫瑰。
南昌起义失败后,部队从南昌撤往广州途中,郭沫若患上痢疾,得到安琳的悉心照料。
郭沫若在遇袭与部队失散后,又是安琳不顾危险只身寻找,两人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在汕头附近一个叫盐酸寮的乡镇上共同生活了10余天,后同船到香港。
99岁时的彭漪兰